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中国所有城市的命运,将转向固化

 

来源:米家

1

2021年无疑是新中国教育史上值得铭记的一年。

北京多所学校落地,天津高考通道关闭,上海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均等化,全国学区集体殴打,突如其来培训机构更替,双减工作骤增。

每次都是热烈的讨论。

但是,很多新闻中都有一个政策,应该被高度重视,却被很多新闻淹没了。

这是教育部最新颁布的——中国高校“禁止外国人进入”(学校搬迁)。

2

今年7月,教育部先后印发了《关于“十四五”建设高等学校的意见》 《关于做好本期高等教育机构设置规划准备工作的通知》,为今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许多重要的规范。

其中,以下对城市命运影响最大的是.

1.不鼓励、支持高校跨省异地办学。特别是,在东部地区,严格控制部属和中西部地区高校跨省办学。原则上不批准跨省设立学校。省外校区。

2.需要在省内异地设立校区的,由省人民政府统筹安排,纳入全省高校设置规划,严控数量、严控条件,按照有关规定执行。隶属关系审批程序。

3.对于偏远校区的现有高校,本着稳定有序的原则,逐步清理规范。

4.新申报的学校不得有跨省校区。

总之,对于中国未来十到二十年的主要城市来说,中国一流的大学资源,每个省有多少,有多少,完全是凝固。

但是,这样真的合适吗?

3

当你观察过去100年中国城市命运的变化时,你会发现每个城市命运的转折点总是由这些因素决定的。

首先,位置和相关的交通要素。

上海成为中国第一经济城市,与其地处中国第一大河长江入海口分不开。广州已经成为中国南方最繁华的城市,也与其地处珠江口的位置分不开。

当然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相关因素,那就是交通方式引起的城市交通变化。

在运河时代,扬州是长江三角洲最繁华的城市,因为扬州是运河与长江的交汇处。但到了铁路时代,扬州的地位就变成了南京,因为南京成为了京沪铁路和长江的交汇点。

二、城市的政治地位

在中国,城市政治地位的重要性不用多说。如果北京现在还是北京,别说这座城市的命运,估计整个华北的经济形势将更加不堪设想。

除了地理位置和城市政治地位。

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最重要的资源可能是数不清的——大学资源,尤其是顶尖大学的资源分布。

北京、上海、南京、武汉、西安、成都,这些大学资源大城,无一例外地成为中国新一线和准新一线城市。

当然,有两个例外。

首先是哈尔滨,有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4所211大学,但哈尔滨的经济确实不好.

第二个是天津,有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医科大学、河北工业大学。但近两年天津也每况愈下。

这些城市的衰落与中国整个经济重心南移密切相关。这种趋势不是一两所大学能够控制的。

但是,从国家层面来看,“大学强、城市强”已经成为一个整体规律,而且这个规律在过去十年中越来越明显。

4

三十年前,中国城市的实力严重依赖于计划经济的资源配置,特别是国家对大企业、大产业的配置.

为什么当时中国只有东北经济?由于历史原因,国家将很大一部分超大型国有企业安置在以沉阳、长春为核心的东北三省。并且各类人才由全国各大学培养,更有什者由国家统一分配到一个企业中,形成不同的城市分布。因此,当时大学资源的分布对这座城市影响不大。

但是,随着中国经济市场化的深入。一个城市的经济,更取决于城市本身能否产生和吸引具有全国乃至全球影响力的大型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

例如,武汉光谷为何成为中国三大最具竞争力的开发区之一。小米、华为等公司把中原总部都放在了里面,而背后的支撑则是武汉的众多高校和依托这些高校的科研院所。

同样,北京中关村的发展也离不开清北等海淀一流大学。西安高新区的发展,也离不开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电子、西北大学等一批西北高校的支持。

5

三年前,我去合肥视察。吃饭的时候,我曾经问过一个当地的朋友,他最看好这个城市的哪个区域。他脱口而出——蜀西湖,他坚信那片区域将成为合肥下一个行政区。